摘自:蕅益大师:灵峰宗论:【答陈弘衮二问】,巴蜀书社,蕅益大师全集,2013年版,第八册,第162-163页

03. 延伸思考

这段开示,蕅益大师讲得非常明白:儒家的因果观,对于普遍信受儒家的古代中国人来说,可以作为接引信受佛教因果观的方便。但是,必须要由此更进一步,真正接受佛法,才有意义。如果停留在儒家因果观的水平上的话,那么非但不能接受佛法,甚至对于儒家来说,也有阻碍。因为不讲三世,只讲子孙承负,许多现象其实是解释不了的。如果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话,那么为什么尧、舜这样的圣人,却没有继承圣人德行的好儿子呢?为什么伯夷、叔齐这样的圣人,却没有后代子孙呢?如果说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话,那么为什么盗跖这样的大恶人却有高寿,曹真、司马懿这样的奸人却有爵位呢?因为从现象上说,如果不讲因果通三世,总归讲不通。

更进一步说,三世因果,从本质上说是虚幻不实的。就算是大舜,能有宗庙飨、子孙保的福报,今天也不见踪迹了。三千年弹指间即过,怎及度脱父母双亲永超生死,这样的出世大孝来得彻底呢?所以说,儒家阐述因果,也不是与佛法违背,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知近不知远,不够究竟彻底。所以,眼界狭小的人,就信不了佛法更加宏阔深刻的因果,而明智通达的人则一定会努力探求究竟。

站在佛法的立场上,三世六道,因果不爽的道理,其实是比较浅显的,但是,对于儒家来说,却是难以信受的。而更加微细的因果业报的道理,乃至因缘与空性、实相的关系等深奥的道理,就更需要系统地学习经论,并要深入修行才能掌握了。

04. 深入经藏

佛说旃陀越国王经

宋居士沮渠京声译

佛言:“罪福响应,如影随形,未有为善不得福,行恶不受殃者。”

——http://mtw.so/5wyD53

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·菩萨教化品第三

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

……

大王!凡夫六识粗故,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假色法;圣人六识净故,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实色法。众生者,世谛之名也。若有若无,但生众生忆念,名为世谛。世谛假诳幻化故有,乃至六道幻化,众生见幻化,幻化见幻化,婆罗门、刹利、毘舍、首陀,神我等色心,名为幻谛,幻谛法无。佛未出世前,无名字,无义名;幻法幻化,无名字,无体相,无三界名字,无善恶果报六道名字。

大王!是故佛佛出现于世,为众生故,说作三界六道名字。是名无量名字,如空法、四大法、心法、色法。相续假法,非一非异,一亦不续,异亦不续,非一非异故,名相续谛。相待假法,一切名相待,亦名不定相待,如五色等法,有无一切等法。一切法皆缘成,假成众生,俱时因果,异时因果,三世善恶,一切幻化,是谛众生。

——http://mtw.so/5E4QnM

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三·菩萨问明品第十

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

……

尔时,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:“佛子!一切众生,等有四大,无我、无我所。云何而有受苦、受乐,端正、丑陋,内好、外好,少受、多受,或受现报,或受后报?然法界中,无美、无恶。”

时,宝首菩萨以颂答曰:

“随其所行业,如是果报生,

作者无所有,诸佛之所说。

譬如净明镜,随其所对质,

现像各不同,业性亦如是。

亦如田种子,各各不相知,

自然能出生,业性亦如是。

又如巧幻师,在彼四衢道,

示现众色相,业性亦如是。

如机关木人,能出种种声,

彼无我非我,业性亦如是。

亦如众鸟类,从㲉而得出,

音声各不同,业性亦如是。

譬如胎藏中,诸根悉成就,

体相无来处,业性亦如是。

又如在地狱,种种诸苦事,

彼悉无所从,业性亦如是。

譬如转轮王,成就胜七宝,

来处不可得,业性亦如是。

又如诸世界,大火所烧然,

此火无来处,业性亦如是。”

——http://mtw.so/5LB3FR

中论卷第四·观四谛品第二十四

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

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

……

诸法有定性,则无因果等诸事。如偈说:

“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无,

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

未曾有一法,不从因缘生,

是故一切法,无不是空者。”

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空。何以故?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,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,无自性故空,空亦复空。但为引导众生故,以假名说,离有无二边,故名为中道。是法无性故不得言有,亦无空故不得言无。若法有性相,则不待众缘而有,若不待众缘则无法,是故无有不空法。汝上所说空法有过者,此过今还在汝。何以故?

“若一切不空,则无有生灭,

如是则无有,四圣谛之法。”

——http://mtw.so/5T2HtE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