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满文版的《明史本纪》)
唐朝以后,我国便有了隔代修史的传统,所以,《明史》是清朝修的。不难想象,这个正史未必有多正。既然是清朝所修史书,自然是极尽全力美化满清,为了洗白自己,又难免要把脏水泼给别人。用极为夸张的记载把张献忠塑造成杀人狂魔,其用意大致也是如此。
必须声明一点,笔者绝非是要洗白张献忠,他十恶不赦屠四川这是板上钉钉的史实,只是人数没有六亿那么夸张,而且屠四川的锅也不能由他一人来背,满清亦是魁首之一。
先明确一个数字,那就是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到底减少了多少。
根据《明会要·卷五十》的记载,万历六年(公元1578)四川的纳税人口是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,以此估算明末四川的实际人口总数大致在一千万左右,根据《四川通志》记载,到了清初顺治十八年(公元1661年),四川全省人口只剩下9万人,也有记载说是50万,无论如何,总之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,四川锐减了近千万人口(至少几百万),史载当时惨况曰:“弥望千里,绝无人烟。”四川几乎就没人了,所以到了康熙年间,不得不“湖广填四川”。
(张献忠起义图)
再来说说这锐减的近千万四川人到底去哪了。
第一部分,张献忠屠蜀。张献忠带兵攻入四川,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,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屠四川的动机。但是随着清军入川和南明反扑,张献忠为了筹备军资横征暴敛,抢夺川民粮食,遭到川民的反抗,张献忠恼羞成怒下令屠蜀,惨遭杀害的川民即便没有《明史》里记载的那么多,但也确实不在少数。
第二部分,满清屠蜀。清朝修史时之所以把屠蜀的锅完全甩给了张献忠,主要就是为了掩盖自己在四川犯下的累累罪行。满清也曾三次屠蜀:第一次是清军打败张献忠的大西军后,在川东与“摇黄十三家”以及南明残军作战,期间杀害川民无数;第二次是康熙三年,清军镇压夔东十三家抗清明军,再次对川民进行了大规模杀戮;第三次是三藩之乱期间,清军对四川百姓进行长达八年的侵扰,又是一大波川民惨遭屠戮。
第三部分, 川民外迁。明末清初天下大乱,蜀地一直不得安宁,常年战乱让相当一部分的川民主动选择了外迁求生。也就是说,锐减掉的千万川民并非全部死于屠杀,其中有一部分只是离开四川换了个地方生活。
尤其值得强调的是:那些无辜牺牲的川民是因为不甘被张献忠剥削,不甘被满清奴役,结果才惨遭屠戮,他们身上有宝贵的反抗精神,是中华民族的骄傲,值得永远被历史铭记,值得永远被后世缅怀。
参考资料:《明史》、《明会要》
文中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