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丁倩倩,很高兴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述治水故事会第二十八期: 垸田。

垸田又被叫做“圩田”、“围田”、“基田”。沿江、滨湖的低洼地区临水筑堤,堤内外开灌排沟渠的农田。在江浙太湖流域及安徽、江西称围田或圩田。在长江下游叫做“圩”,中游叫做“垸”,统称“圩垸”。垸田的形制和江南圩田类似,在南宋时期开始修建,唐宋时大为发展。

在明成化以后,湖北、湖南大规模垦辟垸田。湖北的多数垸堤是防范在江水泛滥时,使沿江而筑的外堤溃决而构筑的预备性内堤,它的职能是“御江救田”。湖南的多数垸堤是保护湖边土地避免在汛期受淹没的排水堤。垸堤有方、圆两种,一般为合围形制,环绕田亩,设有排灌沟渠、闸门。

垸田的面积,大的大约一百多里,小的只有三四里,二三十顷的居多。垸田有官私之分。官垸由政府支出经费组织修建,有一定规划的规模较大。私垸由民间“自出工食”修建。私垸盲目开发,往往造成排灌紊乱、水道狭窄、水流改道、易成水害等后果,政府常加取缔。垸田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经济的繁荣。

编辑 | 离职小金 审核 | 林依慧

原创文字/摄影/视频等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